西陈村的“幸福密码”
西陈村的“幸福密码”
西陈村的“幸福密码”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赵振杰 任娜 通讯员 王永强 王凯杰(wángkǎijié)
在长垣市芦(shìlú)岗乡西陈村,85岁的陈大爷每天最期待的就是(jiùshì)中午十一点半。这时,村口的群众大食堂准时开饭,每周食谱不重样(zhòngyàng),一天4块钱,一日三餐全包。“我(wǒ)在家享福,孩子们在外打工放心!”老人笑得眼睛成了一弯月。
6月16日,记者走进这个(zhègè)仅有(yǒu)176户人家的小村庄,探寻他们的“幸福”之路。
清晨七点半,党员侯江焕已经穿上红马甲开始了一天的走访。“每天都(dōu)要到联户的8家转转,发现(fāxiàn)问题就及时解决。”侯江焕一边检查村民家门口的卫生情况,一边对记者说(shuō)。
“23名党员(dǎngyuán)就是23面旗。”村党支部书记(shūjì)陈英(chényīng)宪介绍,西陈村创新推行党员“五个一”责任机制:包一片责任区、结一户帮扶对子、办一件民生实事、提一条发展(fāzhǎn)建议、树一面先锋旗帜。陈英宪说(xiànshuō),现在村民有事第一时间找党员商量,家长里短的矛盾纠纷直接化解,真正实现了“小事不出村、服务零距离”。
漫步村中,文化气息扑面而来。以《论语》内容命名的街巷(jiēxiàng)、改造一新的文化院落、垃圾分类积分兑换超市,处处彰显着这个村庄的独特魅力。村里对闲置院落进行保护性开发,打造了集村史馆、图书馆、社员书画(shūhuà)苑、四点半课堂于一体的文化院落群(qún)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,村里投资(tóuzī)建设的日间照料(zhàoliào)中心设有15张床位,设施齐全,还(hái)配套建有小菜园,被老人们亲切地称为“幸福驿站”。
别具特色的蒙古包餐厅吸引了不少游客就餐(jiùcān)。陈英宪介绍,村里通过(tōngguò)宅基地改革盘活了闲置的十几亩地,建设“西陈(xīchén)小院”,如今成了人们打卡地,已接待游客2万多人次。
在这里(zhèlǐ)当服务员的村民张永贤算了一笔账:月薪2800元,还能就近(jiùjìn)照顾老人,咋着都划算!
夕阳西下,村里的垃圾分类积分兑换超市传来阵阵笑声。几个孩子正兴高采烈(xìnggāocǎiliè)地排着队,手里攥着收集来的空塑料瓶和塑料袋。“我已经(yǐjīng)攒了30个瓶子啦!”8岁的陈小雨骄傲地说,“10个瓶子就能换一个作业本,我们的垃圾绝对不乱丢(diū)。”这是(shì)西陈村推行的“绿色积分”制度,既美化了环境,又增强了村民的环保(huánbǎo)意识。
从垃圾分类的“小积分”到集体经济的“大账本”,西陈村的每一处变化都记录着乡村振兴的坚实(jiānshí)步伐(bùfá)。
一组数字亮眼(liàngyǎn):村集体经济连年攀升,从(cóng)2021年的29.78万元增长到2024年的87万元;矛盾纠纷连续(liánxù)三年保持“零上交”;村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15%……
“您问西陈村的幸福密码是啥?”陈英宪掰着手指说,“党建领着干,群众跟着(gēnzhe)闯;服务做到家,产业有方向(fāngxiàng);老小都照顾,文明(wénmíng)新风尚。”
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赵振杰 任娜 通讯员 王永强 王凯杰(wángkǎijié)
在长垣市芦(shìlú)岗乡西陈村,85岁的陈大爷每天最期待的就是(jiùshì)中午十一点半。这时,村口的群众大食堂准时开饭,每周食谱不重样(zhòngyàng),一天4块钱,一日三餐全包。“我(wǒ)在家享福,孩子们在外打工放心!”老人笑得眼睛成了一弯月。
6月16日,记者走进这个(zhègè)仅有(yǒu)176户人家的小村庄,探寻他们的“幸福”之路。
清晨七点半,党员侯江焕已经穿上红马甲开始了一天的走访。“每天都(dōu)要到联户的8家转转,发现(fāxiàn)问题就及时解决。”侯江焕一边检查村民家门口的卫生情况,一边对记者说(shuō)。
“23名党员(dǎngyuán)就是23面旗。”村党支部书记(shūjì)陈英(chényīng)宪介绍,西陈村创新推行党员“五个一”责任机制:包一片责任区、结一户帮扶对子、办一件民生实事、提一条发展(fāzhǎn)建议、树一面先锋旗帜。陈英宪说(xiànshuō),现在村民有事第一时间找党员商量,家长里短的矛盾纠纷直接化解,真正实现了“小事不出村、服务零距离”。
漫步村中,文化气息扑面而来。以《论语》内容命名的街巷(jiēxiàng)、改造一新的文化院落、垃圾分类积分兑换超市,处处彰显着这个村庄的独特魅力。村里对闲置院落进行保护性开发,打造了集村史馆、图书馆、社员书画(shūhuà)苑、四点半课堂于一体的文化院落群(qún)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,村里投资(tóuzī)建设的日间照料(zhàoliào)中心设有15张床位,设施齐全,还(hái)配套建有小菜园,被老人们亲切地称为“幸福驿站”。
别具特色的蒙古包餐厅吸引了不少游客就餐(jiùcān)。陈英宪介绍,村里通过(tōngguò)宅基地改革盘活了闲置的十几亩地,建设“西陈(xīchén)小院”,如今成了人们打卡地,已接待游客2万多人次。
在这里(zhèlǐ)当服务员的村民张永贤算了一笔账:月薪2800元,还能就近(jiùjìn)照顾老人,咋着都划算!
夕阳西下,村里的垃圾分类积分兑换超市传来阵阵笑声。几个孩子正兴高采烈(xìnggāocǎiliè)地排着队,手里攥着收集来的空塑料瓶和塑料袋。“我已经(yǐjīng)攒了30个瓶子啦!”8岁的陈小雨骄傲地说,“10个瓶子就能换一个作业本,我们的垃圾绝对不乱丢(diū)。”这是(shì)西陈村推行的“绿色积分”制度,既美化了环境,又增强了村民的环保(huánbǎo)意识。
从垃圾分类的“小积分”到集体经济的“大账本”,西陈村的每一处变化都记录着乡村振兴的坚实(jiānshí)步伐(bùfá)。
一组数字亮眼(liàngyǎn):村集体经济连年攀升,从(cóng)2021年的29.78万元增长到2024年的87万元;矛盾纠纷连续(liánxù)三年保持“零上交”;村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15%……
“您问西陈村的幸福密码是啥?”陈英宪掰着手指说,“党建领着干,群众跟着(gēnzhe)闯;服务做到家,产业有方向(fāngxiàng);老小都照顾,文明(wénmíng)新风尚。”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